但在評估中發現,做好治理、員工、環境、健康安全、社區公益等,那麼社會責任在哪裏?可以說,社會責任不是“融為一體”的,但通常情況下,社會責任似乎是“融化”的。這有點像盲人摸大象的故事。雖然各種熱門評論都有一個總體結論,但並沒有告訴我們企業社會責任的“大象”是什麼。
一個具有企業社會責任,不會把利潤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更加關注對社會,對消費者,對環境的貢獻。三是有利於社會責任工作納入企業經營主流,推動建立責任消費、責任投資機制。無論是對企業內部管理的評價考核,還是對企業的外部評價,都要真正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真正能體現社會責任本質內涵和價值的評價指標沒有共識。顯然很難得到真正的關注和持續有效的管理。
更重要的是,促進社會責任發展的負責任消費、負責任投資機制也難以有效建立,這也是企業社會責任沒有進入企業管理主流、處於概念邊緣的重要原因。2020年初,一場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范圍內流行,對國際社會的經濟發展和商業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個突出的變化是,企業開始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具有社會責任的ESG活動中來。
ESG是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ment)的縮寫。它最早是由聯合國全球契約計劃(Global Compact)於2004年提出的。ESG作為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的標准,首次從投資者的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概括。其選題契合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關注企業的社會價值。
相關文章:
An Analysis of the leading Director of the Social Conference of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第二,服務民生是企業社會責任最集中的領域。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先行指數上榜企業主要分布在金融、電子商務、互聯網、能源、家電、酒業、汽車、綜合地產、信息通信、食品制造等與民生相關的領域。由於疫情防控的特殊性,目前指數在物流、交通運輸、綜合商業等領域也呈現強勢領先。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BBI商業品牌戰略研究院院長張樹亭認為,企業不是社會中孤立的個體,而是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有機整體。企業作為社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為了整個生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在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下,尋求與社會其他成員乃至全社會共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願景和能力。
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已經深入人心、嵌入各行業、融入企業發展戰略。其次,大部分上榜企業展示了企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助力脫貧攻堅中的作用,不同企業各有側重。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雖然不同,但貢獻國家、造福社會的效果是共同的。
根據實際工作的混亂和對未來發展的考慮,提出了一種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的指標體系。筆者認為,使用社會責任指數很容易理解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同時,它還可以區分企業社會責任的層次。那麼,為什麼要用一個指標來評估企業的社會責任呢?
第二,必須體現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內涵。社會責任的核心含義是“影響力”:一個組織的社會責任是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產生影響的責任。這種影響是指組織過去和現在的決策和活動對社會、經濟或環境造成或部分造成的正面或負面影響。